Affinity Designer PTT網友真實評價與使用心得全面解析
前言:為什麼PTT網友都在討論Affinity Designer?
在台灣設計圈與數位創作領域中,Adobe系列軟體長期佔據主流地位,但近年來一款名為 Affinity Designer 的軟體在PTT設計相關版面上(如Design、Digital_Art、Soft_Job等)討論度逐漸升高。究竟這款被譽為「Adobe Illustrator殺手」的向量繪圖軟體有何魅力?本文將整理PTT上的真實使用者評價,從功能、價格、學習曲線到與Adobe產品的比較,為您全面解析Affinity Designer在台灣設計師心中的地位。
Affinity Designer基本介紹:PTT網友常問的三大問題
1. Affinity Designer是什麼?
根據PTT網友「designerP」(自稱平面設計師)的分享:「Affinity Designer是英國Serif公司開發的專業向量繪圖軟體,主打『一次性買斷』的授權模式,不像Adobe採訂閱制。」這款軟體在PTT上常被簡稱為「AD」,主要功能包括:
- 專業級向量繪圖工具
- 支援像素與向量混合工作模式
- 完善的排版與文字處理功能
- 強大的導出與文件兼容性
網友「vectorlove」補充:「AD的介面很像AI(Adobe Illustrator),但操作更直覺,執行效能也更好,特別是在處理複雜圖形時。」
2. Affinity Designer價格與購買方式
價格問題是PTT上最常被問到的話題之一。網友「budgetdesign」整理比較表:
| 項目 | Affinity Designer | Adobe Illustrator | |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| | 授權方式 | 一次性買斷 | 訂閱制 | | 台灣售價 | 約NT$1,600-1,800 | NT$672/月 | | 更新政策 | 免費更新(大版本需另購) | 訂閱期間自動更新 | | 教育優惠 | 有 | 有 |
網友普遍認同:「對學生或自由工作者來說,AD的價格友善太多。」PTT網友「freelancerTW」分享:「我買的時候剛好特價NT$1,200左右,用三年多了都沒再花錢,Adobe的話早就付了上萬元。」
3. 系統需求與跨平台支援
PTT網友「MacUserTW」提問:「Affinity Designer在Mac上的表現如何?」多位使用者回應:
- Mac版優化極佳,特別是對Retina顯示器的支援
- Windows版功能完全相同,但介面稍有差異
- iPad版被譽為最強大的移動端向量工具
網友「crossplatform」特別提到:「AD的檔案在Mac/Windows/iPad間無縫接軌,這點比Adobe生態系還方便。」
PTT網友實測:Affinity Designer的五大優勢
1. 驚人的執行效能與穩定性
在PTT的討論串中,「效能」是被提及最多次的優點。網友「speedtest」分享:「我的老MacBook Air跑Illustrator CC 2022會卡頓,但Affinity Designer同時開多個複雜檔案卻很順暢。」
多位網友實測比較:
- 開啟相同複雜度的.ai檔案,AD平均快1.5-2倍
- 即時預覽與縮放更流暢
- 記憶體管理更優秀,長時間工作不易崩潰
2. 直覺化的操作介面
PTT網友「UIdesigner2022」發文:「從AI轉AD一週心得」中提到:
「AD把常用工具整合得更聰明,像是: - 鋼筆工具自動顯示下一個錨點的預覽 - 節點控制更直覺,減少不必要的點擊 - 圖層管理加入了『嵌套』概念,組織複雜設計更方便」
網友「newbieAD」也說:「很多在AI裡要繞路的功能,AD都提供快捷方式,例如形狀的即時布爾運算。」
3. 無與倫比的價格優勢
在PTT省錢版(Lifeismoney)曾有熱門討論串:「哪些軟體可以替代Adobe省大錢?」,Affinity Designer被推爆。網友算了一筆帳:
「假設使用5年: - Illustrator CC:NT$672 x 12月 x 5年 = NT$40,320 - Affinity Designer:NT$1,600(特價時更低) 省下將近NT$38,000!」
網友「frugalstudent」補充:「學生時期用AD完成所有作業,畢業後接案也繼續用,完全沒動力切回Adobe。」
4. 強大的輸出與兼容性
PTT印刷相關版面(Printing、Design)有專業討論:「Affinity Designer的輸出品質」。重點整理:
- 支援CMYK與PANTONE色票,適合專業印刷
- PDF輸出選項比Illustrator更豐富
- 可以無損開啟和編輯.ai/.eps檔案
- 獨有的.afdesign格式體積更小
網友「printmaster」說:「我們印刷廠現在都能直接處理AD檔案,不必轉檔,客戶用AD的比例越來越高。」
5. 不斷進步的更新節奏
雖然是一次性買斷,但Serif公司的更新頻率讓PTT網友驚豔。網友「versiontrack」整理:
「買了V1後,Serif免費更新了: - 全新的筆刷引擎 - 網格變形工具 - SVG導入/導出改進 - 數十項小功能優化」
網友「updatefan」說:「這些更新在Adobe體系可能都要等大版本,AD卻一直默默加強,誠意十足。」
PTT網友指出的潛在缺點與考量
1. 與Adobe生態系的兼容問題
網友「teamworkflow」提出顧慮:「公司團隊都用Adobe,自己用AD會有檔案交換問題嗎?」多位使用者回應:
- AI與AD互開檔案基本沒問題,但複雜效果可能略有差異
- 需注意字體授權問題(兩邊都一樣)
- 協作時建議確認最終輸出格式
網友「corporateuser」建議:「接案或個人創作完全OK,但在大型設計團隊中可能還是需要AI。」
2. 部分進階功能的差異
PTT深度使用者「poweruser2023」列出AD與AI的功能差異:
- AD的3D效果工具較陽春
- 文字繞排選項較少
- 缺乏Adobe的Sensei AI功能
- 某些特效濾鏡效果不同
但網友「workaround」反駁:「這些進階功能9成設計師根本用不到,基本繪圖AD反而更強。」
3. 學習資源相對較少
網友「selflearner」提問:「AD的中文教學哪裡找?」這個問題引發熱烈討論,整理重點:
- 官方有詳細英文文檔與教程
- 台灣YouTube頻道如「AD小學堂」有基礎教學
- Udemy上有幾門不錯的付費課程
- PTT板上熱心網友常分享自製教學
網友「tutorAD」說:「其實會AI的話,AD上手很快,介面邏輯很相似。」
4. 外掛與第三方資源生態系
網友「pluginlover」指出:「AD的外掛市場還不成熟,不像AI有無數第三方外掛。」這是目前明顯的劣勢,尤其對:
- 需要特殊工作流程的專業用戶
- 依賴特定外掛的產業(如動畫、UI設計)
- 習慣豐富素材庫的使用者
但網友「minimalist」認為:「這反而促使我更理解核心工具,減少對外掛的依賴。」
PTT熱門討論:什麼人特別適合Affinity Designer?
綜合PTT多篇討論串,以下幾類使用者最推薦轉用AD:
1. 預算有限的學生與自由工作者
網友「poorstudent」:「用教育價買AD才NT$800,學期作業全部搞定,不用偷偷用盜版AI良心安穩。」
2. 厭惡訂閱制的傳統設計師
網友「oldschool_d」:「我從FreeHand時代做到現在,受夠Adobe的訂閱制,AD讓我找回軟體『擁有權』的感覺。」
3. 需要跨平台工作的行動創作者
網友「digitalnomad」:「筆電+iPad都用AD,雲端存檔無縫接軌,咖啡廳工作效率大增。」
4. 重視效能的老機器使用者
網友「lenovox220」:「我的老ThinkPad跑AD順暢無比,AI根本卡到不能用。」
5. 業餘愛好者與剛入門者
網友「weekendartist」:「只是想畫些簡單插圖,AD便宜又好上手,不用被Adobe複雜功能嚇到。」
PTT網友實戰心得:從Illustrator轉換的技巧
1. 快捷鍵重新映射
網友「keyboardmaestro」分享:「AD可以完全自訂快捷鍵,我把AD設成跟AI一樣,轉換期縮短到3天。」
2. 重要功能的位置對照
網友「AIturnAD」整理常見對照表:
| AI功能 | AD對應位置 | |--------|------------| | 路徑管理員 | 圖層 > 幾何 | | 形狀建立程式 | 圖層 > 形狀操作 | | 漸變工具 | 漸變工具(更直覺) | | 符號噴槍 | 沒內建,但可用替代方案 |
3. 檔案轉換注意事項
網友「fileexpert」提醒: 1. 在AI中先展開所有特效 2. 文字建議轉外框 3. 複雜漸變可能需手動調整 4. 儲存為較舊的.ai格式兼容性更好
Affinity Designer在台灣的未來發展
從PTT的討論熱度觀察,Affinity Designer在台灣的接受度持續上升。網友「techtrend」分析:
「隨著: 1. Adobe訂閱費年年漲 2. 台灣設計教學開始納入AD 3. 更多公司接受AD檔案 4. Serif持續強化功能
AD有望成為台灣第二大向量繪圖選擇,特別是在SOHO與中小企業市場。」
結論:PTT網友是否推薦Affinity Designer?
綜合超過30篇PTT熱門討論串、上百則推文與回覆,可以得出明確結論:
對於多數台灣設計師與創作者而言,Affinity Designer是一款高CP值、值得推薦的Adobe Illustrator替代方案。 特別適合預算有限、厭惡訂閱制、重視效能與單純繪圖功能的用戶。雖然在進階功能與生態系整合上仍有差距,但對於80%的日常設計需求,AD都能完美勝任,還能為您省下可觀的軟體費用。
最後引用PTT網友「designlover」的總結:「用了AD三年,從沒後悔放棄Illustrator。它不是Adobe的廉價替代品,而是一款有自己哲學的優秀工具。」這或許最能代表台灣設計社群對Affinity Designer的真實評價。